6件事,讓益智玩具發揮益智效果
從簡單的有聲書、搭配聲光圖像與角色扮演的玩具、影片、到電腦軟體、遊戲學習網站、APP,愈來愈多玩具強調,不但可以教孩子認字、認識物品和顏色、講話、閱讀、算術,甚至還可以訓練邏輯、培養問題解決能力、刺激創意、腦力開發。
不過,孩子會認字認圖、念出來,是不是就會閱讀?會熟練的玩遊戲、答對題目,就代表理解了嗎?同時具有英國文學與生物科學學位的威廉漢(Emily Willingham)博士提醒,孩子的學習不是這樣的線性發展。她在《做個資訊充分的父母》(Informed Parents)書中引述研究指出,使用過這些玩具的嬰幼兒,認知、文字、閱讀、語言能力等發展並沒有比沒玩過的孩子好。如果以為把孩子丟給這些益智玩具,他們就可以自己學習,那就錯了。
因為孩子反覆接觸這些玩具、APP,久了自然會記得對應的答案、跟著念,好像背起來一樣,甚至因為熟悉,可以很快速的反應。但是他們可能不懂其中的意思,不會運用。真正的閱讀與數理學習,都需要說明、互動與理解。
只有父母能做的6件事
現在,包括像是設計教育軟體的Edsys、出版教育APP的美國公共電視台、甚至Fisher Price、Lego等玩具製造商,都呼籲父母也要陪孩子一起玩這些玩具與APP。因為要在過程中觀察孩子、跟孩子互動、解釋,孩子才能感受與學習。
他們為父母提供不少建議,彌補益智玩具無法取代父母的事: